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身体中小型。体色茶褐色或深棕褐色。耳壳较大,露于被毛外,尾较长,约达体长之一半。
形态
外形:体形中等大小,不很肥胖。吻圆。耳壳明显,露出被毛外。前足短小,后足较长。尾较长,约为体长的一半。
毛色:体背毛深棕褐色,微带黑色。背毛毛基黑色或灰黑色,约占背毛长80%左
右,毛尖棕色,最前端色较浅。体背杂有许多黑色长针毛,针毛毛尖色浅,棕黄或黄白色。吻周毛色略浅。耳壳黑色,两侧均着生浅黑色短毛。腹毛苍灰色带淡土黄色,毛基灰白,毛尖苍白或白色。前肢指和后肢趾背方暗褐色,均着生短毛。掌垫裸出。体侧毛背腹分界不很明显,体侧下部毛色较浅,渐接近腹色。尾背色深而接近背色,腹面色浅,污白或浅褐色。
头骨:整体结实、宽大。鼻骨较长,与前颌骨前端几乎对齐,前端宽而似成弧形,后端狭而收缩很快近成尖型或截型。成体眶间中部颞嵴发达,在眶后左右分开。额骨前端与额骨颧突连接处也斜向中央形成短略。 眶后突较发达。鳞骨大,颧弓较向两侧扩张。顶骨较小,后端向两侧扩张。后顶骨几成方形,前端中央突起。枕部几乎垂直。腭孔较狭长后端不抵第1上臼齿的前缘连线,腭部较大。听泡正常。
牙齿:上门齿几乎垂直向下伸。 M1前横叶三角形,后缀左右各2个三角形封闭齿环,内侧靠前,形成内外各3个交错的角突。M2横叶后仅具4个交错的齿环,内外侧分别具3个齿突,内侧第3齿突很小,有时甚至不太明显。M3前横叶后的第1、2左右齿环时有相通,第3齿环位于外侧,有时与后叶或与前面的齿环相通。后叶成弯月形具2个向内侧的角突,M3形成内侧4个、外侧3个角突。
下颌骨粗状,下颌门齿细长,向前倾斜明显。 M1后横叶前具内侧2个、外侧1个封闭的齿环和一对左右贯通的齿环。前叶变异较大,中间收缩似横写的“H”型。前端半圆型,后端有时与其后的角突相连。 M1共内侧6个、外侧5个齿突。M2后横叶前有2个封闭齿环,前横叶中部狭窄,似左右相通的两个齿环,有时也成左右封闭的齿环。M3为3个封闭齿环,前后排列,成内侧3个较大和外侧3个较小的角突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头骨:
形态
外形:体形中等大小,不很肥胖。吻圆。耳壳明显,露出被毛外。前足短小,后足较长。尾较长,约为体长的一半。
毛色:体背毛深棕褐色,微带黑色。背毛毛基黑色或灰黑色,约占背毛长80%左
右,毛尖棕色,最前端色较浅。体背杂有许多黑色长针毛,针毛毛尖色浅,棕黄或黄白色。吻周毛色略浅。耳壳黑色,两侧均着生浅黑色短毛。腹毛苍灰色带淡土黄色,毛基灰白,毛尖苍白或白色。前肢指和后肢趾背方暗褐色,均着生短毛。掌垫裸出。体侧毛背腹分界不很明显,体侧下部毛色较浅,渐接近腹色。尾背色深而接近背色,腹面色浅,污白或浅褐色。
头骨:整体结实、宽大。鼻骨较长,与前颌骨前端几乎对齐,前端宽而似成弧形,后端狭而收缩很快近成尖型或截型。成体眶间中部颞嵴发达,在眶后左右分开。额骨前端与额骨颧突连接处也斜向中央形成短略。 眶后突较发达。鳞骨大,颧弓较向两侧扩张。顶骨较小,后端向两侧扩张。后顶骨几成方形,前端中央突起。枕部几乎垂直。腭孔较狭长后端不抵第1上臼齿的前缘连线,腭部较大。听泡正常。
牙齿:上门齿几乎垂直向下伸。 M1前横叶三角形,后缀左右各2个三角形封闭齿环,内侧靠前,形成内外各3个交错的角突。M2横叶后仅具4个交错的齿环,内外侧分别具3个齿突,内侧第3齿突很小,有时甚至不太明显。M3前横叶后的第1、2左右齿环时有相通,第3齿环位于外侧,有时与后叶或与前面的齿环相通。后叶成弯月形具2个向内侧的角突,M3形成内侧4个、外侧3个角突。
下颌骨粗状,下颌门齿细长,向前倾斜明显。 M1后横叶前具内侧2个、外侧1个封闭的齿环和一对左右贯通的齿环。前叶变异较大,中间收缩似横写的“H”型。前端半圆型,后端有时与其后的角突相连。 M1共内侧6个、外侧5个齿突。M2后横叶前有2个封闭齿环,前横叶中部狭窄,似左右相通的两个齿环,有时也成左右封闭的齿环。M3为3个封闭齿环,前后排列,成内侧3个较大和外侧3个较小的角突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性别 | 体重 | 体长 | 尾长 | 后足长 | 耳长 |
♂♂(13) | 37.2 (31—45) | 106.6 (97—120) | 43.5 (34—53) | 18.7 (17—20) | 15.3 (13—17) |
♀♀(10) | 36.4 (31—41) | 104.9 (103—110) | 46.5 (40—52) | 19.2 (18—20) | 15.9 (14—18) |
头骨:
性别 | 颅全长 | 腭长 | 齿隙 | 颧宽 | 眶间宽 |
♂♂(9) | 27.2 (25.7—28.5) | 14.0 (13.5—14.8) | 8.8 (8.4—9.5) | 16.0 (15.0—17.0) | 4.0 (3.5—4.3) |
♀♀(7) | 27.3 (26.6—28.1) | 14.3 (13.7—14.9) | 9.0 (8.9—9.6) | 15.7 (15.3—16.3) | 4.0 (3.7—4.3) |
性别 | 后头宽 | 听泡长 | 听泡宽 | 上颊齿列长 | 下颊齿列长 |
♂♂(9) | 12.4 (12.0—12.9) | 6.9 (6.0—7.5) | 5.7 (5.3—6.0) | 6.6 (5.9—7.0) | 6.5 (5.9—6.8) |
♀♀(7) | 12.2 (11.8—12.7) | 7.1 (6.2—7.9) | 5.6 (5.3—6.5) | 6.6 (6.2—6.7) | 6.5 (6.2—6.7) |
生物学
栖息于海拔2800m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、山地针叶林以及林间草甸和山地灌丛草甸带。分布上限可至4500m左右。食物包括植物的茎叶等绿叶部分和种子。群居、洞穴密集,特别是在林缘和草场等处。繁殖期5—6月,据冯祚建(1983),5月中旬至6月中旬,在低海拔山地(3800m以下)所捕获的雄性鼠,多数睾丸下降,雌性怀有胎儿,每胎2—3仔。海拔3800m以上,相同月份未见繁殖。天敌主要有猛禽。由于分布区狭窄和数量较少的原因,其他生物学资料所知较少。经济意义不大。
生境信息
栖息于海拔2800m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、山地针叶林以及林间草甸和山地灌丛草甸带。分布上限可至4500m左右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锡金松田鼠的分类地位稳定,没有争议。其下颌第1臼齿的结构复杂明显不同于其他松田鼠。但由于 Neodon、Pritymys、Microtus 等属级的分类归属讨论,而有属名的变化。从1849年定名至今,没有亚种记录报道。1978年Corbet在修订古北界和东洋界兽类名录时,将 irene、oniscus 和 forresti 归入本种,我们认为不妥。 siki-mensis 与 irene 等在很多方面有明显差异(特别是牙齿),应分为两种(详细讨论见 P.irene 的讨论)。因此,P.sikimensis 由于分布范围较小,环境差异不大未有亚种分化。